中国股市在过去两周间累计下跌近20%,这是自1996年以来最大的短期股票抛售狂潮,这将经济学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体经济的表现与金融市场表现的联系上来。
而发达国家从美国到日本都上演过这样的情况:资产价格暴跌使得家庭财富严重缩水,这限制了他们的支出,并影响经济。在中国,情况或许没那么简单:典型的财富效应在中国可能并不奏效,因为中国股市的直接参与者以散户为主,投机性较强,同时,股市下跌也促使中国实行宽松政策。上周六(6月27日)中国央行即再度宣布降息。

据6月18日至24日接受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表示,30天内主要股指下跌30%对经济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被问及股价在过去一年飙升有何影响时,5名经济学家认为对经济影响是积极的,5名经济学家认为影响是消极的,有8人认为是没有太大影响。
有理论指出,不断飙升的股市可能不利于经济,因为这会促使消费者推迟支出并将钱投入到市场中去,中国去年主要指数的加倍也与中国近25年来最慢经济增长实情相符。
混合信号
周三(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新闻报导称,本月可能不会进一步削减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三天后,中国央行(PBOC)就突然宣布下调基准贷款利率25个基点至4.85%,存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一些银行的储备金利率也将减少。
不过,此次降息对股市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上证综指在周一早盘小幅高开议会即再续跌势,盘中一度再度大跌逾7%,此后股市略有反弹,但难见有全面反转信号。
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放缓是必然的,中国政府正在调整经济结构,拟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推动经济转向服务业导向,但在此过程中,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在所难免。
Hanna-Roubini全球环保有限公司住伦敦经济学家Daili Wang表示,不论股市如何变动,经济增长放缓都是必然的。
稳定经济
股市上涨的影响很难与目前经济数据分开,五月份工业产出等数据稳定,这主要归功于货币宽松政策和地方政府维持基础设施支出。
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海外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股市是泡沫股市,这是由于政府支持所导致的。他认为这将会产生负财富效应,家庭消费支出会推迟。
然而同时,这波股市的反弹使得许多公司从股票市场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此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也证实了这一点。
财富再分配
沈建光指出,牛市可以解释为,家庭储蓄再分配投入到股票市场,通过债转股来减小公司债务,重塑中国综合资产负债表。这与高层决策者的意图一致。
三分之二受访经济学家预计,政府将利用目前的估值来增加资产销售和加快改革。
也许中国股市和实体经济最明显的联系是在市场波动的时候给予信心支撑的决心。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最新的货币宽松政策有一石二鸟之功效,它能够在当局发出不希望看到股票熊市的信号的时候允许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宽松政策来提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