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实施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一清 2017-02-18 12:58 来源:【原创】
本文共1390.5字  |  预计阅读: 5分钟
汇通财经讯——中国央行2月17日发布货币政策报告表示,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并综合运用价、量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调节好货币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汇通财经APP讯——中国央行周五(2月17日)晚间发布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下一阶段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并综合运用价、量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调节好货币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央行网站刊登报告全文并指出,为应对资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针对性地防范房地产金融市场可能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当然仅依靠宏观审慎政策,可能还不足以抑制资产泡沫。宏观审慎政策作为新生事物,尚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央行称,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离不开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需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央行强调,下一步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物价方面,造成物价涨幅回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应对上坚持了区别对待、抓住重点、多措并举、统筹兼顾的原则。对需求面的过快收缩,货币政策给予必要的逆周期调节;对由供给改善、成本下降以及产能过剩导致的物价下行压力,总需求政策则保持一定克制。

央行认为,未来物价涨幅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状况和供求的相对变化,当前经济运行总体较为平稳,既有上行动力但也有下行风险,同时基数因素也可能使未来一段时期同比物价涨幅放缓,这些都有助于物价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也存在不确定性,须继续密切关注。

央行称,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根本上需要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培育和形成新的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灵活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阀门

报告指出,受美联储加息、汇通网集团占款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去年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波动有所加大,同时部分市场机构加杠杆、地方政府债集中发行、金融业“营改增”、交易所可转交换债券发行冻结资金等也加剧了流动性供求变化的不确定性。

结合流动性供求的长期性变化和季节性特点,央行以七天期逆回购为主搭配其他品种和工具灵活开展操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丰富逆回购期限品种,“削峰填谷”熨平内外多种因素对流动性的扰动,促进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总体平稳运行。

2016年,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标利率基本保持稳定。今年2月3日,由央行招标、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参与投标的七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上行10个基点分别至 2.35%、2.50%2.65%。

央行强调,此次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反映2016年9月份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是在资金供求影响下随行就市的表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公开市场操作也有相应的量、价目标,目标的调整和侧重点的变化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公开市场操作的招标规模和中标利率都是可变的。

在央行看来,市场已经适应了公开市场操作招标规模的变化,也在逐步适应中标利率的变化,这无疑有利于未来更好地发挥市场供求的决定性作用。

下一阶段,央行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流动性的可能冲击,更准确地监测和把握全社会的实际融资状况,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并逐步探索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同时,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从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入手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

研究将更多资产类型纳入MPA评估框架

央行报告指出,从去年宏观审慎评估情况看,货币信贷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市场利率定价秩序等得到有效维护,符合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预期。

央行并称,正在不断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工作,研究将更多资产类型纳入评估框架,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引导其加强自律管理,保持审慎经营。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完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

报告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其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

从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表外理财业务看,根据央行统计,去年末银行业表外理财资产超过2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30%,比同期贷款增速高约20个百分点,但对表外理财业务的风险还缺乏有效识别与控制。

报告指出,一是表外理财底层资产的投向与表内广义信贷无太大差异,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作用,若增长过快也会积累宏观风险,不符合“去杠杆”的要求。

二是目前表外理财业务虽名为“表外”,但交易的法律关系还不够明确,业务界定尚不够清晰,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表内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存在监管套利等问题。

今年一季度起,表外理财正式被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央行称,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更全面地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央行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分析。

同时,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一同类金融产品的标准规制,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落实监管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汇通财经无关。汇通财经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下载汇通财经APP,全球资讯一手掌握

下载易汇通电脑版行情软件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