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矛盾引爆行业怒火
1. 密歇根“背刺”:从支持到抗议的转折
底特律地区商会和密歇根汽车协会联合声明,痛批关税政策“破坏供应链、削弱竞争力”。此前,这些团体曾警告关税将“重创汽车工人”,但特朗普仍坚持征税。州长惠特默(民主党)紧急赴华盛顿呼吁豁免,直言“汽车和能源是民生底线”,却未获白宫明确回应。
2. 连锁反应:工厂关闭、工人失业、销量崩盘
生产瘫痪:斯特兰蒂斯(克莱斯勒母公司)已关闭墨西哥、加拿大两家工厂,波及美国五家关联工厂,900名工人遭临时解雇。
进口冻结:多家车企被迫限制美国进口车数量以避税,进一步加剧市场供给短缺。
十年阴影:行业预测显示,若贸易战升级,美加今年汽车销量或锐减180万辆,未来十年增长可能归零。
3. 豁免谜题:特朗普的“选择性慈悲”
特朗普虽称“考虑豁免困难企业”,但汽车业未被点名。其关税规则更显矛盾:墨加产车辆虽被征税,但符合《美墨加协定》条款者可抵扣“美国含量”价值。这种复杂设定反而加剧企业合规成本,被批“用官僚主义折磨产业”。
总结:政治豪赌的经济代价
汽车关税已成为特朗普贸易战的“阿喀琉斯之踵”——既得罪关键选民,又威胁美国制造业根基。随着5月3日零部件关税生效日临近,行业恐慌将进一步发酵。若白宫继续无视密歇根警告,这场关税风暴或演变为政治反噬:2024年大选中,汽车工人的选票可能成为特朗普的“滑铁卢”。